巴黎蒙马特、纽约苏荷区,成都艺术青年聚居哪里?
如今去巴黎旅游,除了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等法国标志性建筑,蒙马特与蒙帕纳斯地区也成为游客必游之地。那里的吸人之处并非那些自然景色与古老建筑,而是因为那里曾经居住、聚集着一批初出茅庐的艺术青年。如今,当这些艺术青年已成为无人不晓的艺术大师时,那个曾经贫穷、破落的场所已然成为大众朝圣之处 …… 其实,在成都也有着类似的艺术青年聚集地。虽然它还无法与蒙马特、蒙帕纳斯相提并论,但它也是艺术青年梦的出发地,一处聚集了青春、泪水与激情的场所。
下面跟着UP君,对比着国际知名艺术区,来看看成都东三环外的和祥瑞苑与三圣乡中青年艺术家聚集地如今的生存状态:
蒙马特与蒙帕纳斯位于巴黎城市北边的区域 —— 曾经只是个坐落在130米高山坡上的小村庄。20世纪初期,无数穷困潦倒的画家们来到“艺术之都”巴黎追求他们的艺术梦想,但由于无法支付巴黎城市中心高昂的房租,只能聚居到价位便宜的高地村庄。而如今,这里因为毕加索、夏加尔、马蒂斯等艺术巨匠都曾在此留下过生活与创作气息,便成了巴黎最富盛名的艺术街区之一。
对于工作室的选址,青年艺术家首要考虑的便是房租问题。东三环外的和祥瑞苑正因如此,受到了青年艺术家们的青睐。和祥瑞苑位于成都栀子街69号,这座建于2007年的老小区,占地面积并不大,总体户数也只有695户。如果只从外观去看,它和普通居民小区没有什么两样。但在这近十年中,前前后后、来来回回有近百位青年艺术家自发地将工作室与家安放于此,在此居住、奋斗。
十年中,部分艺术家也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小有名气,如朱可染、郭玉川等人。郭玉川算是和祥瑞苑的“老一辈”了;对于他来讲,之所以能常年留在和祥瑞苑进行创作,无非是这里比较清静、独立,虽然是小区,但创作环境不比在专业艺术区差。
通常来说,好艺术作品的诞生都伴随着艰难的生存环境。蒙马特与蒙帕那斯时期便是如此,当时的艺术家除了卖画就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以至于他们在经济上极为紧张,很多人一起分租在阁楼的小屋。但反而是这种物质上的压抑,造就了艺术家灵感的喷发。毕加索居住在这里期间,便开创了自己忧郁的“蓝色时期”。
而如今生活在和祥瑞苑的青年艺术家们,日子也并非安逸。除了画画,部分艺术家为了生计也做起了老师、摄影、纹身等兼职。虽然创作的时间因此减少,但这并没有影响作品的质量,更有不少青年艺术家重要的作品都是诞生在此阶段。曾朴、吴江涛,这对画家夫妻09年就搬过来了,8年中,最重要的作品几乎都在这里诞生,如曾朴曾获 “ 新星星年度艺术大奖 ” 的 “ heart ” 系列作品。
其实,蒙马特与蒙帕那斯的所在地便是塞纳河左岸,俗称 “ 河左岸 ” 。它的对面便是巴黎传统中心,聚集着卢浮宫、大财团、金融机构,以理性为代表的 “ 右岸 ” 。
对于巴黎来说, “ 左岸 ” 和 “ 右岸 ” 不仅只是一个地域上的区别,更多的还是理念和象征意义的差异。右岸理性、中庸,耸立着各大财团和金融机构;往来于其中的大多是一丝不苟、严肃刻板、衣着考究的人。而左岸,自由、叛逆、激情充斥在其间,来往的多为理想主义者。到现在对于河的两岸仍有这么一说:左岸重 “ 情 ” 、右岸重 “ 欲 ” 。更有甚者说, “ 左岸 ” 感性的发展与兴盛是对“右岸”传统理性的对抗。或许当时众多艺术家选择蒙马特与蒙帕那斯的原因就是想以感性去对抗食古不化的右岸理性。
从地理位置来看,与巴黎左岸和右岸间的对抗不同,选择和祥瑞苑的青年艺术家们则是因为这里是蓝顶艺术区的辐射范围。
和祥瑞苑距离成都当代艺术的中心蓝顶艺术区只有数公里的路程。如今,蓝顶里面的艺术家大多已成名于行业内外。而对于和祥瑞苑这些默默无闻的青年艺术家来说,入住蓝顶已成为他们奋斗的远方。
才入住不久的周颐觉得,如今的和祥瑞苑和早期蓝顶聚落有些类似,早期蓝顶的形成也是朋友间的聚集。因为和朋友在一起能激发创作欲望,产生更多创作灵感,这也是汇集到和祥瑞苑的青年艺术家的共同体感。再加上小区身处市区和三圣乡几大艺术区集中的区域交界,与那边成熟的艺术区、艺术家可亲疏自便,从而进一步吸引了对艺术有向往、技术上还在发展、学术上等候飞跃的青年艺术家的自动入住。
全球著名的艺术区的建构,除了上面所提模式 —— 由艺术家自发组建,如今还有一种新的模式便是依靠政府或机构对于文化的推广来形成,美国纽约的苏荷区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苏荷区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岛的西南端,是一个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居民人口约为6541人的社区。苏荷区地方不大却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时尚著称,成为到纽约的游客必到之处。
作为世界闻名的艺术区,苏荷区原是纽约19世纪最集中的工厂与工业仓库区。上世纪中叶,美国率先进入后工业时代,旧厂倒闭,商业萧条,仓库空间闲置废弃。五六十年代,美国艺术新锐群起,各地艺术家以低廉租金入住该区,眼光敏锐的画商也在该区先后设立画廊。 六七十年代之交,纽约市长做出具有高度文化远见的决定:全部保留苏荷区旧建筑景观,通过立法,以联邦政府的立场确认苏荷为文化艺术区,此后苏荷区兴盛至今。
▲ 纽约苏荷区的铸铁建筑
当然,作为国际范十足的成都,自然也存在着这类政策保护艺术的模式,而成都 “ 青年艺术村 ” 在此模式下,聚集了大量的青年艺术家。
“ 青年艺术村 ” 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青年艺术家聚集地,位于双流县新兴镇庙山村,从三圣花乡出发,坐三轮车十来分钟就能到达。
青年艺术村按照川西民居风格修建而成。为满足艺术家创作需求所有楼房不仅都适当加高了层高,所有户型均为楼上楼下两层结构,所有建筑均为双层式小楼结构,每套房屋独立入户。从2010年开村至今,以吸引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入住于此。这些艺术家,多为晚上活动,很多都是通宵作画;而白天,有的进城,有的睡觉。
▲ 青艺村
和其他一些城市艺术区被拆迁、青年艺术家被排斥的命运不同,该区域由于是由某艺术机构和双流政府共同打造的“当代艺术基地项目”,所以它在政策上得到了大力的扶持。
“村民”张小危在老家毕业之后前往北京进行“北漂”;但在2008年时他来到了成都,并选择在艺术村开村后“落户”于此。之所以弃北择成,张小危说是因为成都的环境很纯净,能让他获得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北京的时候,随着城市的扩容,艺术区不断被拆迁,张小危和其他艺术家从朝阳区的金盏乡、费家村被赶到了通州的宋庄,成了远离京城的 “ 游牧一族 ” 。艺术家们通过办画展、上访等形式抗议,有的还与开发商发生了肢体冲突。
在成都他们则不用担心发生这样的冲突,艺术村在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政府“规划内”的艺术根据地,是一个永久的艺术园区,不会面临被拆迁的危险。同时,北京的青年艺术家还面临一个问题,比如,在已经成为京城地标的大山子798艺术区,商业设施林立,高昂的房租足以让青年艺术家望而却步,即使在偏远的宋庄,房租也在年年上涨。导致很多青年艺术家都困扰 “ 京城偌大,何处安身 ” 。
而在成都青年艺术村,艺术家几乎没有什么经济负担。管理方以每月按7.5元/平方米的价位出租给青年艺术家。重庆的徐术珂租了一套工作室,楼上楼下共105平方米,每月才700多元的租金。 而105平方米的空间,不仅能满足画画需求,同时也能满足起居生活 ……
与当年入住蒙马特与蒙帕纳斯的艺术家多为巴黎以外的人相同,如今居住在和祥瑞苑与青艺村中的青年艺术家也大多不是成都本地人,有的来自省内眉山、内江等地,有的来自近邻重庆、湖北,还有的从远方的青岛、辽宁赶来 …… 如果要去追问他们为什么将艺术的初梦安放于成都,或许,成都在他们心中就是这个时代的 “ 艺术之都 ” 。
- END -
● 往 期 回 顾 ●
编辑:sonki
美编:Amy
主编: Comet
图文来源:成都向上
商务合作 / 申请入向上微信群:请添加个人微信账号:Kanpta1205 谢谢!
本文章由成都向上团队原创,请勿擅自复制、转载;如需转载,可联系客服人员授权;如有抄袭,UP君将投诉到底,直至删除!